油价知乎-油价吓人
作者:gauchewood
链接: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崩溃几年,这也是正常的,其他东欧国家也是这样。 到了执政时期,油价一路飙升, 俄罗斯的收入大增,预算也平衡了,看起来很美的样子。(叶利钦时期油价大约16.7美元/桶,上台后达到了40美元/桶, 后来的油价有阵子都到了140美元了)。 但是去了俄罗斯一看, 甚至基础设施也很不怎么样,基本是苏联时期的底子 。莫斯科的车辆保有量和人口其实比中国的京沪都少多了, 但是交通堵塞之严重,只能归结于政府的不作为。 那么,这些年的收入上哪里去了? 哎, 一来是官僚机构的贪污(在2011年世界银行发布的适宜经商程度排名,, 俄罗斯名列123位,低于格鲁吉亚(19名)和吉尔吉斯斯坦(44名)), 贪污的数字估计高达每年3000亿美元, 相当于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4. ) 二来就是普通国民确实有一些福利待遇。
但是,出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收入都这么轻易地花掉了, 谁来考虑俄罗斯的未来呢? 看起来很强大的国家,其实岌岌可危。 所以现在由于油价和制裁引起的经济危机, 不待智者而后知。 而这个经济危机的实质,其实是长期酝酿的政治危机。
有人了解团油吗?加油方便省钱吗?
解释太累了。。我直接转发知乎大哥的给你自己看吧。。。
石油的消息零几年就放出来了,怎么没人信呢?石油是很多的!很多的!很多的!!多到按照19年的耗油量,够你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下面片段是17年新浪新闻的报道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采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他说,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看起来真实可信,他必须变成权威专家。因此,他将“高斯曲线”稍加改动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线”,而事实上这些曲线的改动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根据自己臆想的曲线,反推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而并不涉及任何数学逻辑。
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场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他们手握石油峰值论这柄“尚方宝剑”,甚至将“生物变油”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政府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苏联人用一个假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亡……
1914年至今百年间,赤裸裸的石油战争从未停歇,政治精英们对石油的觊觎从未停止。他们为此编造了一个个惊天谎言。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刘万里
我比较懒,懒得自己写了。主要其他回答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了新浪的报道,直接复制了。其他更权威的网站也有相关的分析报道。诸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014 年 10 月的 WTI 石油暴跌是什么原因?
团油是能链团油能链,是能链旗下一款互联网产品,是国内职业司机加油平台。团油为国内商用车主与中小车队提供便捷能源服务及能源供给管理服务,业务覆盖90%以上车主平台。团油合作的燃油公司很多,吸引顾客。身边就有不少人是这样被欺骗的比如我的朋友,因为通勤路程远,在体育场路上班的吴女士每天开车上下班,半个月左右就会加一次油,每次在200-300元不等。作为刚需用户,吴女士对团油广告印象深刻,“到处是团油的广告,这油价到底有多便宜?”
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搜索“团油”,像吴女士一样怀抱好奇的人不在少数,不少网友纷纷在问:“团油值得用嘛?”“能省多少?”“有人用过好用吗?”抱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一番体验。
记者家住城西,打开团油APP显示:6公里范围内只有“杭州中海联成西加油站”参与团油活动,开车距离显示是6.3公里。如果是在上班途中去加油,遇上高峰期至少要多花20分钟,意味着油消会比平常更多。
记者了解到,有用户在团油中看到最近的加油站,不在自己的通勤路程中,如果专门绕过去加油,来回至少十公里以上,上下班高峰期过去还要堵上大半天,得不偿失。总而言之,团油更加适合顺路,且时间宽裕的车主——不浪费时间还能省钱,自然是好事。不过体验之后记者发现,团油页面上动辄显示一升汽油不到3元,实际却很难做到。
以杭州中海联成西加油站为例,记者在团油页面上看到92汽油的价格低至2.96元起,对比油站价6.43元和国标价6.73元,显得十分优惠。但记者在杭州中海联成西加油站加了200元金额的92汽油,最终页面上显示立减金额为7元,实付是193元,总共加了31.1升油,相当于6.2元每升油,对比油站价每升只优惠了0.23元。这对整天被团油“洗脑”非常优惠的用户来说,相当于被泼了一盆冷水。
虽然加油实付金额优惠少,但团油还有新人“满100元返100元”的活动,十分吸引人。按照团油的页面介绍,只要新用户订单金额满100元,即可获得100元加油金,绑定银行卡之后可以提现。
然而,记者绑定银行卡之后,发现加油金要大于等于300元时才可以操作提现,且提现规则为1元加油金可提现0.9元,300元加油金最终只能提270元,加油金里一直有不符合条件提现不了的余额,吸引用户不断重复加油、提现。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每次团油返还的加油金金额不等:比如第一次返100元,第二次就是50元,第三次则是20元……要凑足300元,费时费力。
此外,用团油加油最后能优惠多少,是无法在加油前获悉的,只有到达指定加油站,输入加油金额并支付,才能看到该笔订单的金额,就像是“拆盲盒”一样。而最终实际优惠金额,可能还不及该加油站本身的活动。记者在杭州中海联成西加油站加油时,看到该站点有3周年庆,每升立减0.3元,比团油更加优惠。看到这个信息,记者深感自己“优惠了个寂寞”。
油价下跌了小三分之一。这么大的事儿知乎上竟然没啥讨论?
类比下,如果国内大米价格跌倒了1.4一斤,电价跌了三分之一。这是个什么概念
大宗基础商品价格暴跌,影响应该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分析这么少。估计大家都在闷声发大财吧。。。
好吧。脑洞继续开。就说说利益影响吧
先说说受害的有哪些方面:
首当其冲是俄罗斯。各种新闻都出来了,能不能熬过去得看。
其次是其他的石油出产国,为什么不降低产量,我也是没看懂。
第三在产业方面,新能源产业影响不小,比如页岩气、新能源汽车、斯特拉什么的。如果油价长期低于80,估计新能源产业也很难干起来了。。
其他的想到了再补充。。
接着说得利的方面:
首先是中国等石油进口国。现在有些新闻说中国大量吸纳低价油,其实真正吸纳的可不是中国一家吧。日本印度肯定也在大量买油。
其次是乌克兰欧盟等等。今年冬天应该不会特别冷了。再熬四个月开春了还能继续战斗
最后猜猜油价能低多久:不会超过四个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